Difference between revisions of "于舒昂 每周课堂记录"
(→正文) |
|||
Line 102: | Line 102: | ||
16世纪,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了第一次显著的进步,其原因在于个人的能力难以处理与日俱增爆炸式的信息<ref>由于航海技术和科学实验手段、精度的发展,对未知世界信息的获取速度远远超过科学家个体处理这些信息的速度,大量科学家在重复着的同样工作(很经典的例子就是牛顿与莱布尼兹对于微积分发明人的争夺)。科学发展效率低的问题被严重地暴露出来。</ref>,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例如费马、莱布尼兹等)纷纷开始筹建学院。他们建立学院的初衷几乎都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以弗朗西斯·培根为例,他在《新大西岛》一书中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科学国度,由理想的的科学家组织“所罗门宫”管理<ref>文兴吾,《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导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6页。</ref>。正是在这样理想主义的推动下,一批有想法的科学家开始向皇室贵族申请经费和支持,利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人脉建立了早期的学院,这是科学共同体的最早雏形——它提供了比较统一的报告和交流规范,成为了科学家们宣布成果的平台 。然而科学家们在宣布成果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的合作,学院只是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而没能构建起团队协作的新范式。 | 16世纪,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了第一次显著的进步,其原因在于个人的能力难以处理与日俱增爆炸式的信息<ref>由于航海技术和科学实验手段、精度的发展,对未知世界信息的获取速度远远超过科学家个体处理这些信息的速度,大量科学家在重复着的同样工作(很经典的例子就是牛顿与莱布尼兹对于微积分发明人的争夺)。科学发展效率低的问题被严重地暴露出来。</ref>,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例如费马、莱布尼兹等)纷纷开始筹建学院。他们建立学院的初衷几乎都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以弗朗西斯·培根为例,他在《新大西岛》一书中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科学国度,由理想的的科学家组织“所罗门宫”管理<ref>文兴吾,《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导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6页。</ref>。正是在这样理想主义的推动下,一批有想法的科学家开始向皇室贵族申请经费和支持,利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人脉建立了早期的学院,这是科学共同体的最早雏形——它提供了比较统一的报告和交流规范,成为了科学家们宣布成果的平台 。然而科学家们在宣布成果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的合作,学院只是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而没能构建起团队协作的新范式。 | ||
== | ==References== | ||
<references /> | <references /> |
Revision as of 02:03, 3 November 2021
课程笔记
第二周
key-value pair将复杂系统的本质抽象出来。提供了一种快速检索和定位知识的结构。从这种角度来理解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种的“科学共同体”所构建的“框架”、或是范式。描述的就是一个namespace的概念。在各自的namespace中进行研究和交流是通畅的、无歧义的。而跨过namespace的交流是无效的混论的歧义的。科学革命的本质就是通过namespace的重建、整合和完善构建新的范式。
联想到数据结构中key-value pair的结构,通过一一映射的hash值和排解hash冲突构建起快速查找的结构,但是这种结构除了快速查找之外没有任何其它意义,例如大小关系,排序关系,集合关系等等,我还在进一步思考这样的结构和计算机数据结构是否是等价的,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意义。
第三周
本周课程从生命的起源出发,从个体上来讲,庞大生命是由一个受精卵细胞发育完成的;从广阔的进化或是演化的长河中来讲,所有生命的起源都是单细胞生物。在感叹生命起源的伟大和神奇的同时,我们意识到复杂的事物往往都是由简单的事物构成的,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基本却也是目前为止最行之有效的研究范式或是研究框架——通过将复杂问题拆分成为简单单元或是“单子”来研究。
再次结合到计算机结构中,复杂的CPU是由单独的门电路组合而成的,依据简单的指令集完成复杂的工作,而近年来由于深度学习的火热而进入人们视野之中的GPU同样如此。相比起CPU,GPU有更多核心(成千上万个),但是每个核心都只能重复简单的工作,但是这样的多核心并行处理问题的思路却可以很好的解决矩阵乘法这样的问题。
由此可以引申出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问题的讨论,这和Kuhn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在小的反常发现之处往往不认为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这被认为是和常规科学的解谜游戏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当这样的反常积累,就会在某一个瞬间产生质变,即科学革命。Kuhn的观点和这种单子的观点是吻合的,本质相同的小的单元在聚合起来之后会发生本质的改变。也就是说,虽然复杂事物是由简单事物组成的,但是复杂事物并非简单事物的累加,而是产生一些截然不同的性质。
第四周
本周课程中我们讨论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具体的,用三国之间的故事来描述。
- 刘备 & 刘禅
- 曹魏 & 孙吴
- 创业 & 统一大业
我们先来考察问题1,如果将刘备和刘禅两个人都视作单子的话,1描述的是两个单独事物之间的关系:“刘禅是刘备的儿子,刘禅继承了刘备的皇位”,这样的关系被定义为函数,即描述两个单独事物之间的关系。
接着我们考察问题2,曹魏这个政治集团不能被视作是一个单子,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描述系统和系统之间关系的映射或是刻画称之为函子,函子的本质是函数的集合和交叉映射。如果运用上一周课程的相关内容,一个系统可以被表示为多个单子的组合,这样的话函子就可以表示为多个函数的关系。如果这样的关系是线性的,就可以被抽象成线性代数中矩阵的数学模型。
问题3是最复杂的,其刻画的是映射之间的关系,所谓“关系之关系”。创业是使用武装冲突的方式夺取政权并实现统一,而统一大业则是更广泛的手段的集合,例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法,这样的两种手段之间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都有着相同目的:夺取政权和统一;不同是手段不同,有温和的手段,暴力冲突的手段,政治的手段,经济的手段等等。
将上述问题的研究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即“范畴论”的模型。范畴论是抽象地处理数学结构以及结构之间联系的一门数学理论,以抽象的方法来处理数学概念,将这些概念形式化成一组组的“对象”及“态射”。有些人开玩笑地称之为“一般化的抽象废话”。范畴论出现在很多数学分支中,以及理论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物理的一些领域。
不是只专注在有特定结构的个别对象(如单子)上,范畴论会着重在这些对象的关系(因施工和)上;经由研究这些映射,可以学到更多关于这些对象的结构。再抽象化一次,范畴自身亦为数学结构的一种,因此可以寻找在某一意义下会保持其结构的“过程”;此过程即称之为函子。函子将一个范畴的每个对象和另一个范畴的对象相关连起来,并将第一个范畴的每个态射和第二个范畴的态射相关联起来。实际上,即是定义了一个“范畴和函子”的范畴,其元件为范畴,(范畴间的)态射为函子。
第五周
从文字和会计法则出发,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发展演化史,记账的发展演化历史,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公式
A=L+SE
而在物理学的哈密顿力学中
H=T+V
这样的相似性绝非偶然,上述两种一个量可以表述为两个量(若干个量)相加的结构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守恒量。物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守恒量是由对称性产生的。物理定律的对称性也意味着物理定律在各种变换条件下的不变性。由物理定律的不变性,我们可以得到一种不变的物理量,叫守恒量,或叫不变量。比如空间旋转对称,它的角动量必定是守恒的;空间平移对称对应于动量守恒,电荷共轭对称对应于电量守恒等等。爱因斯坦就是当年思考这个问题时,提出“在惯性参考系变换操作下,物理规律保持不变”,这就是狭义相对性原理。进一步推广为:在任意参考系变换操作下,物理规律保持不变,这就是广义相对性原理。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对称-守恒关系是相当重要的,在人类科学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六周
本节课上我们讨论了知识表达和问题的转化这两个简明而又深刻的话题。这两个话题是相辅相成的,知识的表达形式决定了研究知识的可能性,而问题的转换本质也就是表达方式的转变,从而更方便我们去研究。
问题的转换主要分解为两个步骤,确定问题可以在现有的范式(例如计算机)下的可解性(make knowledge computable)以及确保问题在有限个步骤内可解。
首先是确保知识的可计算性。正如之前课程所说的那样,所有数据都是偏序集,这提供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知识表达途径。我们通过系统拆分,将系统性的知识全部拆分为小的知识模块,成为“格”这样的结构。在论证知识之间关系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到“同胚”的概念构建等价性,Ted Nelson通过水流流过手指缝这样的现象得到了类似的启示,手指缝隙不断变化,水流也跟着变化,但是从拓扑学意义上来讲都是等价的。这是很难想象和表达的,把它概括到整个宇宙,世界是一个由不断变化的关系和结构组成的系统。这样的结构将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联系起来,确保了问题是可以被计算机所计算解决的。
受限于算力,我们需要确保整个系统是在有限步骤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这个问题的计算复杂度是可以接受的。通过函数、函子和自然变换,可以构建穿越多层次的数据结构映射机制。这样可以对数据进行计算。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书本内容梳理
《结构》一书第一次对范式这一概念做出了清晰的阐述,引入了常规科学、危机、反常和革命的概念,建立起了科学研究发展的基本规律[1]。本文将这本书的内容从逻辑上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常规科学与科学共同体
常规科学指坚实的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成就基础上的研究,是一种解谜活动。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现象与理论的一致、用现存理论预测有用的信息、阐明理论的问题。常规科学的目的不在于产生新的概念或者方法,因此它看上去似乎无足轻重。但库恩明确地表明科学研究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常规科学的过程中,常规科学的重要意义在于扩展已有范式的适用范围和精确程度,作为“反常指示器”而存在。
在《结构》中,库恩对科学共同体的阐述是在同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科学家,他们拥有共同的公认的研究基础,有共同的一组研究问题。概括的来讲,就是在相同范式指导下的科学家们组成的团体。科学共同体是生产科学知识的单位,是进行科学认知的最小单位。在19世纪之前,科学研究还是一种个人行为,而如今,科学研究是一项庞大的,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工作,因此科学认知的最小单位就不再是个人而是科学团体。
核心概念——范式与不可通约性
范式的概念
在库恩看来,范式是某些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它们包括定律,理论,仪器等。范式能够吸引一大批拥护者使他们脱离其他科学研究模式;同时范式又给出一组框架内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具备以上两个特征,一套理论或是一组事实才可以被称之为范式。范式是来源于科学共同体的。想要研究一个范式就必须要分析一个科学共同体的研究行为,分析这个共同体研究的基础,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途径……范式就是这些“团体承诺”的集合,也就是“共有的范例”[2]。
不可通约性
虽然《结构》中没有专门的一部分来讲述不可通约性,但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是库恩的理论中很重要的一点。范式是科学共同体认知世界的方式和角度,不同的科学共同体之间有着不同的知觉[3];新旧范式之间使用了一些相同的表述或是词汇,但是对这些表述的理解却完全不同,这更加使得不同科学共同体之间的分歧增加,这也就是范式的不可通约性。正因为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库恩才会选择范式而不是共有规则或是学科作为研究科学发展的基本单位。
反常、危机和科学革命
随着常规科学的发展和范式的完善,一些不符合原本的预期的新现象开始涌现,这些新现象被称为反常。任何常规科学研究都是存在反常的,因此范式除了作为“反常指示器”而存在之外,还提供一种“阻力”——科学家们不会轻易地把反常看作革命的开始或是范式的崩溃,这也保证了常规科学的研究可以正常进行下去。当一些反常严重到导致解谜活动崩溃时;或者是一些非科学的因素(例如生产生活的需要)推动它时,危机就产生了。科学研究在这里是非积累性的,新的范式从诸多候选范式中脱颖而出,从而取代了旧的范式。这就是科学革命的过程。科学革命伴随着巨大的变化,科学家们解谜的基础发生了改变,观察这个世界的视觉也发生了改变,公认的规则,有待解决的问题都发生了改变。然而,作为知识传递的权威——教科书却往往隐藏科学革命的存在和重要性,以至于科学发展看起来像是一个线性积累的过程。
争议和时代局限性
在对于一些学科史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库恩的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其中最大争议的地方在于他只选择了那些发展比较符合规律的学科(例如经典物理学和早期化学、天文学)作为自己观点的佐证而有失普遍性。
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就提供了几个很好的例子。从相对论发展的历史来看,狭义相对论的提出确实是源自19世纪末的物理学大危机;然而广义相对论的提出却几乎可以认为与危机无关。20世纪初科学家们还没有触及到黑洞,引力红移等等与广义相对论有关的领域,自然也不可能引发危机,广义相对论的提出一部分原因是在于爱因斯坦想要推广相对性原理[6]。广义相对论毫无疑问引发了一场剧烈的革命,但这次革命却并非来源于危机。 20世纪末,新型学科(例如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蓬勃发展,逐渐暴露出了库恩理论的更多局限性。在这些学科中,范式之间往往存在大量的交叉因而难以用“不可通约”来描述,同时新理论,新范式的建立也不再依赖于危机和革命。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计算(computing)这一研究范式正改变着科学发展的走向,因此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库恩的理论正在逐渐失效。
Final Project
选题原因
1.Kuhn理论是20世纪以来最成功的科学哲学理论
2. * Kuhn理论并非完美
3.我通过函数-函子-自然变换的关系,转而思考个体和系统之间的关系
4.具体的,结合《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找到具体的可供写作的例子——科学共同体中的科学家
Details
- 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个体和系统的关系是怎样随着历史变迁的
- 时至今日,科学研究已经是一种集体行为(通过文献调研论证),那么在这样的系统中个体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已经没有作用了?是不是个体变得平庸了?
- 具体例子:量子力学
选题陈述
选题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了《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这是一本讲科学哲学的书,讨论了科学是怎样发展的,是怎样进步的。这本书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科学共同体,以科学共同体为基本概念孕育出了范式,常规科学,科学革命等一系列概念。目前比较常见的研究这本书的文献主要是对“范式”这一概念以及“科学进步观”的讨论和研究,对于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往往大家都接受,或者说默认了科学共同体是产生科学知识的最小单位,或者一句话带过说曾经科学研究是一种个人行为,现代的科学研究是团体行为。我主要是把这一块的内容展开。首先是从时间上展开,科学研究是怎么从个人变成团体行为的。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就是我认为现代杰出科学家作用在逐渐发生转变,不需要一个科学家扛起整个学科或者整个团队,这一块是我主要的问题意识体现的点,这一块别人的研究比较少,我主要想通过一个近代科学史爱因斯坦的例子。来表明现代的杰出科学家往往不只局限于科研这一个领域,因为有足够完善的体系支撑,不需要做很多细节具体的工作,也正是因为体系的完善,其实是失去了很多的创造力,所以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正文
一、个体向群体的转变
科学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好奇。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贵族对于纯粹的逻辑推理有一种特殊的痴迷,因而将对于复杂世界的探究局限于自己的大脑之中。这种纯粹的逻辑思考很快就无法满足自然科学的需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先后创立了各自的自然哲学体系,虽然他们的思想有所不同[1],但相较于前人都更为注重“观察这个世界本身”的重要性。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自然科学(或者称自然哲学)开始萌芽。日心说是早期自然科学发展的一座纪念碑。哥白尼因为对天文学的热爱,力图用现代的(16世纪)理论来改善托勒密的理论。他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反复观测行星位置但是并没有发现与托勒密体系的太大差异,出于偶然的原因他开始思考在其他的行星上看天空的样子[2],很快取得了突破。结合观测的数据他发现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在20年内没有变化,因而太阳应当是宇宙的中心。日心说在被哥白尼独立提出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形式的传播,布鲁诺在提出其“宇宙无限”思想的同时也大力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最终被判为“异端”[3]而烧死在鲜花广场上。
16世纪,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了第一次显著的进步,其原因在于个人的能力难以处理与日俱增爆炸式的信息[4],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例如费马、莱布尼兹等)纷纷开始筹建学院。他们建立学院的初衷几乎都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以弗朗西斯·培根为例,他在《新大西岛》一书中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科学国度,由理想的的科学家组织“所罗门宫”管理[5]。正是在这样理想主义的推动下,一批有想法的科学家开始向皇室贵族申请经费和支持,利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人脉建立了早期的学院,这是科学共同体的最早雏形——它提供了比较统一的报告和交流规范,成为了科学家们宣布成果的平台 。然而科学家们在宣布成果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的合作,学院只是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而没能构建起团队协作的新范式。
References
- ↑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本质寓于事物之内,是内在的而非超越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为了把握世界的真理,必须重视感性经验” 参见:文兴吾,《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导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2-103页。
- ↑ 文兴吾,《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导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3页。
- ↑ 同样有学者认为布鲁诺被烧死的原因更多的在于他泛神论、多神论的思想而非主要因为日心说。但无论如何,他都对日心说的推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 由于航海技术和科学实验手段、精度的发展,对未知世界信息的获取速度远远超过科学家个体处理这些信息的速度,大量科学家在重复着的同样工作(很经典的例子就是牛顿与莱布尼兹对于微积分发明人的争夺)。科学发展效率低的问题被严重地暴露出来。
- ↑ 文兴吾,《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导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