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报告:超导物理学史

From PKC
Revision as of 03:16, 27 October 2021 by 兰晨峻 (talk | contribs)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开题报告

问题引入

Error creating thumbnail: Unable to save thumbnail to destination
超导物理学史-开题报告-问题引入

学科开端

超导物理学史-开题报告-学科开端

研究背景

    1911年昂内斯在一次物理实验中第一次发现汞的超导现象,即汞在极低温度下电阻变为零。之后人们开始研究这一现象,研究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实验发现更多在相对高温下的超导体以及超导体的性质;另一类则尝试建立理论体系来解释超导体的性质。[1]
    比较著名的理论成果有1930到1950年建立的三个唯象理论,即对实验现象的概括和提炼。分别为London理论,pippard理论和G-L理论,他们都是在宏观上总结出的物理规律。之后1957年建立的BCS理论则给出了超导现象的微观解释,也是大多数人认可的一个理论体系。[2]
    1986年的物理实验发现了可以比之前温度高出很多的超导材料。且由此引发出了BCS理论不能解释的高温超导现象。
    在此之后高温超导现象的微观解释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统一,这些理论中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对BCS理论的延续和修改;另一类是发展新的理论体系。第二类中一个有代表性的理论是1988年P.W. Anderson提出的共振价键理论(RVB理论),但其不足的是还没有可以被实验验证的预言。

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超导物理学的发展探索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及范式的确立和转变过程。

参考文献

  1. 刘兵.超导物理学的发展(1911—1957)[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01):38-44+80.
  2. 王荣德.超导物理研究的几个阶段[J].湖州师专学报,1988(05):76-83.

名词解释